生态环境部2021年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威尼斯2299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1-11-29 15:23:12
2021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题聚焦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大气环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吴险峰、生态环境监测司一级巡视员刘舒生、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出席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首先通报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进展:
一、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圆满结束
二、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
三、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四、持续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专项执法行动
五、我国将正式开始实施氢氟碳化物(hfcs)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吴险峰介绍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有关情况: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有关要求,持续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们制定了今年的攻坚方案。今年攻坚的总体考虑是,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工作基础上,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攻坚范围、攻坚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坚持标本兼治,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坚持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科学合理设置相关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考核问责,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统筹兼顾,在大气治理攻坚的同时统筹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民生保障,突出做好煤、电等能源保供和保障温暖过冬相关工作。
李天威介绍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工作:
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开始,在重点区域创造性组织实施了大气监督帮扶工作。通过开展40多个重点专项任务排查,共帮助地方发现了28.4万个问题,今年夏天,聚焦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城市,对钢铁、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深挖细查,发现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自动监测不正常运行或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交办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个。对于监督帮扶发现的突出问题,实施“曝光一批、打击一批、整改一批、约谈一批”,推动地方立案596起,责令改正企业1161家。夏季监督帮扶取得了良好成效,5-9月份监督帮扶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17.2%,全国337个城市同比下降5%;监督帮扶城市臭氧平均浓度下降2.7%,全国同比上升0.7%。今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特别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在重点区域继续组织开展监督帮扶工作,推动“十四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开好局、起好步。
发布会上精彩问答盘点
总台央视记者: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跟以往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相比有什么特殊的侧重点,今年的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我们将怎样来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存在?
吴险峰:今年攻坚总体的思路是延续往年行之有效的工作基础上,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重污染天气,在措施上坚持标本兼治,今年秋冬季攻坚更加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坚决反对一刀切。在范围上更加聚焦,聚焦到59个城市,跟原来80个城市相比有进有出,在措施方面,更加突出精准施策,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刀切,今年给59个城市都下了两个秋冬季空气质量控制目标,一个是pm2.5控制浓度,一个是重污染天数,明确要求地方必须坚决防止为了完成目标任务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敷衍应对、临时性措施。遇到重污染天气时,要求地方依法按照已经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来启动预警;继续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而不是大范围的搞停产,尽可能的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南方周末记者:今年在攻坚方案中新增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请问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吴险峰: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秋冬季方案对落实这个文件和这项工作又做了专门的部署,更加突出源头防控。要求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消减、煤炭减量替代这几项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整改。同时,对标对表国内外产品的能耗和环保的绩效水平,对达不到要求的“两高”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另外,依法严厉打击违规违法上马的“两高”企业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
海报新闻记者:近年来在涉及大气生态环境执法中,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了哪些优化执法的方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天威:今年初,印发了《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落实执法责任、优化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具体到大气环境监督执法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善执法监管制度,坚持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大气监督执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第二,综合运用执法手段,推进监督执法的正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第三,创新科技执法,深化“千里眼”大气环境监管,不断指导地方做好非现场监管,加强非现场监管新手段应用,提升智慧化监督执法的水平。第四,严格生态环境执法,2016-2020年,全国共查办涉气环境违法案件19.33万件,罚款总计140.51亿元。
中国环境报记者:当前空气质量监测能预测多长时间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提高监测和预报的精准度?
刘舒生:经过多年的努力,空气质量的预报系统在国家层面来说已经比较成熟,经专家鉴定评价,我国的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已经能够实现省级和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来7天的逐日空气质量预报,重点区域能够实现未来7—10天的空气质量预报。我们还能够对全国及重点区域未来15天的空气质量进行趋势预报。为了不断提高预报的精准度,我们加强预报系统的建设,完善预测预报的管理,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预报。
路透社记者:今年秋冬季污染防治跟往年在监督方面有什么不同?我们获悉一些省份已经要求污染企业,比如钢厂和火电厂在每一个生产流程上都要安装排放和面源的监测数据,而且数据要实时传输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并且能够用来监测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实施当中的应急减排。这种措施是否有效,而且是否会在更多的行业和地区进行推广?
李天威:今年秋冬季污染防治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一是侧重上,聚焦重点行业突出问题。二是方式上,加大帮扶力度。三是手段上,拓展非现场监管方式应用。深化“千里眼”大气环境监管,将自动监测作为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手段,推行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积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便携式仪器等科技监测手段,提高监督执法效能。自动监测、用能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方式,在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重污染天气期间动态掌握企业减排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但非现场监管还不能完全代替现场监管。这几年,环境问题的隐蔽性越来越强,问题越来越难找,造假问题也越来越系统化、流程化,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执法这两种方式应该并重、协同,形成合力。
红星新闻记者: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形势如何?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征?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强沙尘天气,导致空气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今冬明春天气质量情况有何预判?
刘舒生:近年来,全国及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秋冬季与2017年相比,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14%。为研判今冬明春大气扩散条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我部组织有关科研机构,逐月对秋冬季空气质量形势进行会商,形成三个基本判断:在沙尘天气方面,预计今冬明春大概率仍有沙尘天气出现,发生频次可能多于历史平均水平,但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的可能性相对低。预计在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气候可能相对偏冷,我国部分地区可能会受到更强或频繁的冷空气过程影响,相对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华北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综合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冬明春的大气扩散条件基本接近或略微偏差,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封面新闻记者: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我们国家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些方面?
吴险峰:近几年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虽有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主要有以下难点:一是,pm2.5浓度仍然处在高位,我们离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在秋冬季,在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还是会经常出现;三是,重点地区臭氧浓度在夏季还有缓慢升高的趋势。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正在编制第三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重点打好三个标志性的战役:一是,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歼灭战,把重污染天数的比例降到1%以内;二是,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把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减下来,臭氧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三是,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着车、油、路统筹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