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问题已成全球焦点话题,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禁塑、减塑、替塑之路。竹子具有速生、易再生、可降解、强度高、韧性好、可塑性佳等优点,是替代塑料产品的优质绿色原料。中国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发达,推进“以竹代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影响深远。自2022年11月7日“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以来,中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积极响应、大力推进,目前各方面均已取得积极成效。在“以竹代塑”倡议发起2周年、《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1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相关专家梳理“以竹代塑”相关政策、取得的成效与进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加快“以竹代塑”发展提供参考。
“以竹代塑”相关背景
塑料污染已成全球性问题,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启动禁塑、限塑、替塑的国家之一,以竹代塑”应运而生。
塑料污染已成全球性问题,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启动禁塑、限塑、替塑的国家之一,以竹代塑”应运而生。
“以竹代塑”是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的最佳方案。塑料污染治理,一方面在于回收废塑料,另一方面在于推广塑料替代品,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竹子具有绿色、低碳、速生、易再生、可降解等特性,是最佳的代塑材料,将竹子开发成相关产品,替代日用品、快递、包装等领域的塑料产品,实现“以竹代塑”,可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基于自然的威尼斯2299的解决方案。
“中国“以竹代塑”的优势
1竹资源丰富
“中国“以竹代塑”的优势
1竹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竹类资源种类、面积、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有竹类植物39属85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642种的52%。《2021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为756.27万hm²,占森林面积的3.31%;全国有20个省份分布有竹林,其中面积在30万hm²以上的有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和安徽8个省份,面积合计678.50万hm²,占全国竹林面积的89.72%。
2竹产业发达
我国是世界竹产品生产、贸易第一大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首位。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存与“竹产业”相关的企业36.8万余家,竹产业就业人员超千万人。已开发出100多个系列、上万种竹产品,在日用家居、工业生产、建筑材料、物流包装等各行业广泛应用,其中大部分竹产品具有“代塑”效果,这为推进“以竹代塑”提供了可靠的产业支撑。
3超前探索“以竹代塑”
在“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之前,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以竹代塑”相关实践探索。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一系列推动“禁塑”和“限塑”、发展替代产品的文件,将“冷却塔竹格淋水”和“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重组竹)”列入低碳产品目录,将“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二是优化财税政策,全面取消征收竹资源育林基金,将竹材作为农副产品在收购进厂环节免征增值税。三是建立标准体系,成立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竹产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8项(截至2021年底),占世界竹产品标准总量的90%以上。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了一批竹产业园及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先行先试。
2竹产业发达
我国是世界竹产品生产、贸易第一大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首位。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存与“竹产业”相关的企业36.8万余家,竹产业就业人员超千万人。已开发出100多个系列、上万种竹产品,在日用家居、工业生产、建筑材料、物流包装等各行业广泛应用,其中大部分竹产品具有“代塑”效果,这为推进“以竹代塑”提供了可靠的产业支撑。
3超前探索“以竹代塑”
在“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之前,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以竹代塑”相关实践探索。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一系列推动“禁塑”和“限塑”、发展替代产品的文件,将“冷却塔竹格淋水”和“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重组竹)”列入低碳产品目录,将“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二是优化财税政策,全面取消征收竹资源育林基金,将竹材作为农副产品在收购进厂环节免征增值税。三是建立标准体系,成立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竹产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8项(截至2021年底),占世界竹产品标准总量的90%以上。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了一批竹产业园及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先行先试。
“以竹代塑”主要政策
1发布首份“以竹代塑”顶层设计文件
1发布首份“以竹代塑”顶层设计文件
2023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等7大行动,并发布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3年版)》,明确了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为各地有序推进“以竹代塑”提供指引。
2联合发布首份“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7日,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加速支持措施的出台、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鼓励创新领域的探索、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等6大目标,共23项行动,为推动全球“以竹代塑”提供了指引。
3“以竹代塑”首次纳入国家相关产业目录并获得支持
2023年12月,“以竹代塑”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产业;2024年2月,“以竹代塑”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竹代塑”产品生产项目被纳入支持范围。
4各地密集出台一批“以竹代塑”相关支持政策
2023年以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10余个省份将“以竹代塑”作为推动本地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以竹代塑”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等支持政策,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设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开发“以竹代塑”相关金融产品等,“以竹代塑”政策体系逐渐形成。
“以竹代塑”成效进展
2联合发布首份“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7日,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加速支持措施的出台、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鼓励创新领域的探索、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等6大目标,共23项行动,为推动全球“以竹代塑”提供了指引。
3“以竹代塑”首次纳入国家相关产业目录并获得支持
2023年12月,“以竹代塑”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产业;2024年2月,“以竹代塑”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竹代塑”产品生产项目被纳入支持范围。
4各地密集出台一批“以竹代塑”相关支持政策
2023年以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10余个省份将“以竹代塑”作为推动本地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以竹代塑”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等支持政策,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设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开发“以竹代塑”相关金融产品等,“以竹代塑”政策体系逐渐形成。
“以竹代塑”成效进展
1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2023年,国家林草局联合科技部将“以竹代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度“揭榜挂帅”榜单;2024年5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竹基代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正式启动。
技术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竹缠绕材料技术、竹展开技术、竹汽车内饰、竹电子产品外壳等“以竹代塑”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已成为竹产品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以“竹材”为例,已授权发明专利超1035件,已公布发明专利超2776件,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超2249件。
加快补齐标准空白。2023年9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组并召开工作推进会,迅速带动有关单位相继启动“以竹代塑”相关标准制定工作。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共有基础通用、工程及建筑材料、农林生产用品、文体用品、工艺品、医用品、家具家居、电器外壳、日用品等9个大类,包括已发布、正在制修订和拟制修订的标准140项,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以竹代塑”标准空白加快补齐。
2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在政策驱动和科技引领下,相关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竹代塑”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量、产值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以竹代塑”典型产品上千种,加工企业近万家,从业人数超1000万人,产业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
产业质量有效提升。在“以竹代塑”的引领下,各地充分挖掘竹资源价值,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全竹化利用模式,“以竹代塑”产品产量、质量逐步提升,竹餐具、竹日用品等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正在打开。
产业产能明显扩大。根据初步调研,全国30个“中国竹子之乡”,超50%的地区正在谋划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已有20多个市(县)筹建“以竹代塑”产业园,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以竹代塑”产品新增产能有望超过1000万t/年。
3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以竹代塑”产销对接顺畅。2022年以来,商务部利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持续推进“以竹代塑”供需对接。国家林草局在主要竹产区通过举办“竹文化节”“竹业博览会”等活动,推动政企合作和产学互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竹代塑”产品出口贸易大幅提升,2022年中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27亿美元。
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2023年,国家林草局联合科技部将“以竹代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度“揭榜挂帅”榜单;2024年5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竹基代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正式启动。
技术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竹缠绕材料技术、竹展开技术、竹汽车内饰、竹电子产品外壳等“以竹代塑”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已成为竹产品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以“竹材”为例,已授权发明专利超1035件,已公布发明专利超2776件,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超2249件。
加快补齐标准空白。2023年9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组并召开工作推进会,迅速带动有关单位相继启动“以竹代塑”相关标准制定工作。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共有基础通用、工程及建筑材料、农林生产用品、文体用品、工艺品、医用品、家具家居、电器外壳、日用品等9个大类,包括已发布、正在制修订和拟制修订的标准140项,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以竹代塑”标准空白加快补齐。
2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在政策驱动和科技引领下,相关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竹代塑”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量、产值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以竹代塑”典型产品上千种,加工企业近万家,从业人数超1000万人,产业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
产业质量有效提升。在“以竹代塑”的引领下,各地充分挖掘竹资源价值,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全竹化利用模式,“以竹代塑”产品产量、质量逐步提升,竹餐具、竹日用品等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正在打开。
产业产能明显扩大。根据初步调研,全国30个“中国竹子之乡”,超50%的地区正在谋划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已有20多个市(县)筹建“以竹代塑”产业园,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以竹代塑”产品新增产能有望超过1000万t/年。
3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以竹代塑”产销对接顺畅。2022年以来,商务部利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持续推进“以竹代塑”供需对接。国家林草局在主要竹产区通过举办“竹文化节”“竹业博览会”等活动,推动政企合作和产学互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竹代塑”产品出口贸易大幅提升,2022年中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27亿美元。
重点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正在从家居生活消费领域向工业生产制造领域拓展。
呈现出一批新领域和新产品。在《“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3年版)》明确的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的基础上,新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
4各地试点加快推进
探索开展试点示范。浙江省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印发实施《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开展“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2023年8月南平市印发《南平市推进“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率先启动省级试点,2024年5月安徽省确定在多个县、市开展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
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创新做法,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竹速贷”等金融产品,建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为“以竹代塑”企业提供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将竹林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支持范围,建立国资平台开展专业化竹林采伐收储运服务,发布本地区的“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探索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助推“以竹代塑”发展等。
5社会反映持续向好
“以竹代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务实举措。自“以竹代塑”倡议发布以来,各界积极响应,各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使“以竹代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权威媒体持续关注播报“以竹代塑”的中国实践,全国“两会”期间,“以竹代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各种政策驱动下,“以竹代塑”的良好氛围、发展环境逐渐形成,目前“以竹代塑”逐渐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新时尚,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购买“以竹代塑”产品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
6国际影响日益提升呈现出一批新领域和新产品。在《“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3年版)》明确的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的基础上,新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
4各地试点加快推进
探索开展试点示范。浙江省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印发实施《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开展“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2023年8月南平市印发《南平市推进“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率先启动省级试点,2024年5月安徽省确定在多个县、市开展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
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创新做法,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竹速贷”等金融产品,建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为“以竹代塑”企业提供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将竹林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支持范围,建立国资平台开展专业化竹林采伐收储运服务,发布本地区的“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探索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助推“以竹代塑”发展等。
5社会反映持续向好
“以竹代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务实举措。自“以竹代塑”倡议发布以来,各界积极响应,各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使“以竹代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权威媒体持续关注播报“以竹代塑”的中国实践,全国“两会”期间,“以竹代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各种政策驱动下,“以竹代塑”的良好氛围、发展环境逐渐形成,目前“以竹代塑”逐渐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新时尚,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购买“以竹代塑”产品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
“以竹代塑”产品得到欧美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青睐,“以竹代塑”技术被纳入“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等国家合作框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以竹代塑”倡议与国际相关议程的协同,在联合国大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塑料污染公约谈判等一系列全球高规格会议、高层次对话活动上介绍“以竹代塑”的中国实践,使“以竹代塑”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提升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塑料污染、共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文章来源:世界竹藤通讯